Paparan:1 创始人: Site Editor Publish Time: 2025-08-15 Origin: Site
PCB 车间的休息室里,老李捂着肚子靠在长椅上,眉头拧成了疙瘩。“这焊锡的活儿干了一年,最近总觉得肚子胀,晚上还睡不好。” 他望着窗外正在作业的流水线,手里捏着刚领的口罩,“你说这焊锡到底有没有毒?会不会是铅中毒了?” 旁边正在喝水的小张也跟着点头:“我最近也总觉得嗓子干,焊的时候那烟味儿太冲了。” 车间里关于焊锡毒性的讨论,就像焊台上的青烟一样,总也散不去。
其实,电烙铁焊锡的毒性就藏在那些看不见的烟雾里,既和焊锡本身的成分有关,也和防护措施是否到位脱不了干系。苏州诺菲尔的安全顾问王工每周都会到合作工厂做安全巡检,他的工具箱里常年备着铅含量检测仪和空气采样器。“上周去一家小厂,车间里连个像样的排气扇都没有,焊工师傅们直接在烟雾里作业,检测发现空气里铅浓度超标三倍,这哪行啊!” 王工说起这事就直摇头。
一、焊锡的 “毒性密码”:有铅与无铅的差别
焊锡的毒性主要来自铅,就像藏在糖衣里的药芯,平时看不出来,长期接触才显露出危害。在诺菲尔的实验室里,技术员正在用光谱仪分析两种焊锡丝:
有铅焊锡:隐藏的 “健康杀手”
有铅焊锡丝里,铅含量通常占 37% 左右,锡占 63%,熔点只有 183℃,焊的时候烙铁不用调太高温度,操作起来很顺手。但就是这占比不小的铅,却是个 “潜伏高手”。王工展示了一份职业病检测报告:“你看这个焊工,血铅浓度达到 75μg/dl,已经出现了手脚麻木、记忆力下降的症状,这就是长期吸入铅烟的结果。”
铅烟在高温下会变成极细的颗粒,像灰尘一样漂浮在空气中,很容易被吸入肺部。车间里如果通风不好,这些铅颗粒就会在空气中累积,就像给工人罩上了一层无形的 “毒网”。有家做老式收音机配件的小厂,为了省成本一直用有铅焊锡,结果年底体检时,五个焊工里有三个血铅超标,最轻的也达到了 40μg/dl。
无铅焊锡:并非绝对安全的 “避风港”
无铅焊锡丝主要是锡银铜合金,银占 3%,铜占 0.5%,剩下的都是锡,熔点 217℃,比有铅的高不少。“现在正规工厂基本都用无铅的了,尤其是出口产品,必须符合 ROHS 标准,铅含量得低于 0.1%。” 王工拿起一卷印有
“Pb-Free” 的锡丝说。
但无铅并不等于无毒。有次去一家手机主板厂巡检,王工发现焊工们虽然用的是无铅锡丝,却个个咳嗽不止。“检测后发现,空气里的松香挥发物超标,这是因为无铅焊锡熔点高,松香在高温下挥发得更厉害。” 无铅焊锡丝里的松香在 217℃高温下,会释放出松香油、氯化锌等气体,闻起来有点像烧塑料的味道,长期吸入会刺激呼吸道,让人嗓子发干、眼睛发痒。
二、毒性的 “攻击路径”:从车间到身体的危害链条
焊锡产生的有害物质,就像一条隐藏的链条,从车间环境一直延伸到人体内部:
车间里的 “隐形污染”
焊接时产生的烟雾里,除了铅颗粒,还有松香挥发物。在没有通风设备的车间里,这些烟雾会像浓雾一样弥漫在操作台上空。王工用空气采样器在一个手工焊接工位测试了十分钟,采样膜上就附着了一层淡淡的黄色粉末。“这就是松香和铅的混合物,每立方米空气中含量超过 0.5mg,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。”
更麻烦的是,这些有害物质会附着在工作服、皮肤上,工人下班时如果不换衣服、不洗澡,就会把
“毒” 带回家。有个焊工师傅的孩子,体检时发现血铅浓度达到
15μg/dl,后来才查明,是爸爸下班没换衣服就抱孩子,衣服上的铅尘沾到了孩子手上,又通过吃东西进入了体内。
身体里的 “慢性损伤”
铅进入人体后,就像藏在身体里的 “小偷”,会悄悄偷走健康。它最喜欢聚集在神经系统和肾脏里,长期积累会导致记忆力下降、手脚协调能力变差,严重的还会影响生殖系统。王工见过最严重的病例,是一个干了十年有铅焊接的老焊工,血铅浓度高达 120μg/dl,已经出现了肾功能损伤。
松香挥发物的危害则更直接,就像一把 “小刷子”,不断刺激呼吸道黏膜。在医疗设备厂做过的调查显示,长期从事无铅焊接的工人,慢性咽炎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 30%,这都和长期吸入松香烟雾有关。
三、防护的 “金钟罩”:工厂与个人的双重防线
在电子厂工作的老张,干了五年焊接却一点事没有,他的秘诀就藏在车间的防护措施和自己的习惯里。“我们厂防护做得好,自己再注意点,基本没啥问题。” 老张总结出了一套 “防护经”:
工厂的 “硬件防护”
通风系统是第一道关:正规工厂的焊接工位上方,都会装着像喇叭口一样的排烟罩,离焊台不到 30 厘米,能及时把烟雾吸走。有家平板电脑厂,在每条生产线头顶装了整体排风系统,配合局部排烟罩,空气每小时能更新 10 次,检测显示空气中的铅浓度只有 0.01mg/m³,远低于国家标准。
定期检测不能少:厂里每年都会请疾控中心的人来检测,既测空气里的有害物质浓度,也给工人查血铅。有个汽车电子厂,去年检测发现有个工位的铅浓度超标,立马换了更大功率的排烟机,还调整了生产流程,把焊接工位和其他岗位隔离开来。
材料把关要严格:采购的焊锡丝必须有 ROHS 认证,仓库里还要定期抽检。诺菲尔就给合作工厂提供 “锡丝体检报告”,每批货都附带成分检测单,确保铅含量不超标。有次抽检发现一批无铅锡丝的铅含量达到了 0.15%,厂里当即就退了货,避免了安全隐患。
个人的 “软件防护”
装备穿戴要齐全:老张上班时,口罩、手套、护目镜一样不落。“这口罩得选带活性炭的,能过滤松香味;手套是防烫的,还能避免锡渣沾到手上。” 有次他看到新来的年轻人嫌麻烦不戴口罩,赶紧劝他:“我以前有个同事,就是因为总不戴口罩,不到半年就得了咽炎,现在每天都得带药上班。”
工作习惯藏学问:老张有个计时器,每工作一小时就响一次,提醒自己休息 15
分钟。“累的时候抵抗力最差,有害物质更容易趁虚而入。” 他还养成了勤洗手的习惯,尤其是吃饭前,必须用肥皂洗三遍,“手上的铅尘要是吃到肚子里,比吸入肺里还麻烦。”
饮食调理是 “辅助盾”:每天早上,老张都会喝杯牛奶,晚上回家要么喝绿豆汤,要么冲杯蜂蜜水。“医生说牛奶里的钙能减少铅吸收,绿豆和蜂蜜能帮着排铅。” 车间的休息室里,厂里还特意准备了水果和坚果,“这些含维生素 C 多,也能帮着防毒。”
四、健康管理的 “长效机制”:从检测到干预的全流程
“防护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得像给机器做保养一样,定期检查、及时调整。” 王工给工厂设计了一套健康管理方案:
建立健康档案:每个焊工都有一本 “健康手册”,记录着每次体检的血铅值、工作时长、岗位变动等信息。有个厂通过分析档案发现,在手工焊接岗位干满三年的工人,血铅平均值比新工人高 15μg/dl,于是给老员工调整了岗位,让他们轮流到非焊接岗位工作。
异常情况早干预:一旦发现有工人血铅超标,厂里会立即安排调岗,让他暂时离开焊接岗位,同时请医生指导排铅。有个年轻焊工血铅达到
55μg/dl,厂里给他放了一个月假,让他每天喝排铅口服液,配合饮食调理,复查时血铅降到了 25μg/dl,才重新安排工作。
职业培训常态化:新员工入职第一天,就得参加安全培训,不仅要学怎么戴口罩、用排烟机,还要知道铅中毒的症状和应急处理方法。有次模拟演练中,故意让排烟机 “出故障”,看看工人会不会处理,结果发现有一半人不知道该找谁报修,厂里当即就完善了应急流程,把报修电话贴在了每个工位上。
车间的公告栏里,贴着最新的体检结果和防护小贴士,旁边还有王工的联系方式。“有啥不舒服或者疑问,随时可以找我。” 王工每周都会来车间转一转,看看防护措施有没有落实,听听工人的反馈。在他看来,焊锡的毒性虽然存在,但只要工厂和工人都重视起来,就像给生产线装上了 “安全阀门”,既能保证产品质量,又能守护工人的健康。
如果你所在的工厂也有焊锡岗位,不妨对照这些防护措施检查一下,有问题及时整改。毕竟,在电子制造业里,再精密的产品,也比不上工人的健康重要。